几根筷子粗细的“钢管”,加上一台液晶显示屏,几乎构成一台胸腔镜手术的全部“装备”。手术台上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范军强是肺癌、食管癌、纵隔肿瘤等治疗领域公认的“扛把子”。他和他的团队如同组团打CS游戏般,“搜索”着潜伏在患者体内的癌症病灶,并迅速“消灭”对方。图为范军强(左二)及其团队为癌症患者进行胸腔镜手术。新华网 吴佳蔚/文 来鑫萍/摄
从医26年,范军强诊治的患者数以万计,每年由其主刀的手术超过1000台。图为助理在术前帮范军强穿戴好手术服。
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,癌症治疗有了质的突破——微创手术,成为早期癌症治疗手术的“主流”。图为范军强与团队操作胸腔镜手术器械。
范军强介绍,近几年来浙大二院胸外科门诊的80%以上都是肺部结节患者,其中有20%需要手术治疗。“眼下,我们已经能通过微创手术实现早期肺癌的根治。”图为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的胸外科门诊。
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范军强手术台上另一个“完美搭档”。机器人赋予了他一双360度自如运动的手和一双高清放大镜般的眼睛,让手术的可操作性变得更大。图为范军强操作达芬奇手术机器人。新华网 吴佳蔚/文 童小仙/摄
这款微创手术界的“顶流”仪器与范军强“强强联合”,正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福音。4月7日,范军强发图晒朋友圈:团队3个月完成100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胸部手术。图为范军强和团队庆祝。新华网 吴佳蔚/文 范军强供图
走下手术台,范军强还是浙大二院胸外科门诊的“超人气医生”。每周两次的门诊时间,6平米左右的诊室里人流络绎不绝。图为范军强为一位老年患者分析病情。新华网 吴佳蔚/文 单怡/摄
与此同时,在范军强诊室外的走廊里,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求医者。而“忙起来”的范军强,除了一两次上厕所的需要,几乎一天都不会走出诊室。图为医院胸外科的患者等候区。
据医院分诊台的护士介绍,范军强坐诊期间,单日有过接诊近百位患者的“高纪录”,而日常的接诊量也在60人左右。图为医院叫号信息显示屏。
4月13日,从8时到15时许,完成最后一名患者的接诊后,范军强终于有时间掏出纸巾抹去脸上的汗渍,并咕哝了一句:“今天的午饭忘订了……”像这样的“健忘”不是第一次发生,实际上,持续密集的接诊是无数“范军强”的工作常态。图为范军强用纸巾擦汗。
洗手是一名医护人员下班前必经的“仪式”,但范军强多了一道程序——清洗眼镜。“眼睛看糊了,我洗洗眼镜,看得清楚点。”范军强笑着说。图为范军强冲洗眼镜片。
每次门诊工作结束,范军强就会将当天重要的接诊信息用手机拍照记录下来,并交接给下一位门诊医生,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。不过,“超人气医生”也有自己的无奈:“我夫人的体检单子还没来得及看呢,她胃不好……”图为范军强拍摄接诊信息单。
走出医院,在距离杭州400多公里外的大山乡村,“超人气医生”的“人气”仍持续发散热力。4月10日,范军强和数名骨干医生组成医疗专家团深入浙西南最偏远的山区——丽水市庆元县,为当地的村民义诊。图为范军强为村民看病。新华网 吴佳蔚/文 来鑫萍/摄
村口的文化礼堂成了临时门诊部,没有了平常楼上楼下的“间隔”,专家们能够更方便地“凑”到一块儿讨论患者病情、协商治疗方案。图为范军强为专家团成员介绍某位患者的情况。新华网 吴佳蔚/文 周昀洁/摄
定期为偏远山区群众义诊是范军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他的记忆里,最难忘的一次“义诊”当属2008年汶川地震的医疗支援。范军强说,当时他所在的医疗队抵达指定救援点花了两天两夜时间,“收治了多少伤患,我已经不记得了,那时大家就一个念头,多救人!”图为2008年范军强(左一)与赴汶川医疗救援队队员们在机场的合影。新华网 吴佳蔚/文 范军强供图
医者,救死扶伤也。不论是一次次在医学领域的突破创新,还是直面人类灾难的勇敢逆行,身着白衣的“范军强”们始终秉持初心、负重前进。图为范军强当天门诊结束后第一次走出诊室。新华网 吴佳蔚/文 单怡/摄